English

世界第一株人工分离的沙眼病毒

1999-12-1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那是1955年8月10日从同仁医院取得的标本,当日种进鸡胚,培育9天没有发生病变,进行了一次盲目传代。第二代鸡胚培育了7天还是没有发生病变,又进行第二次盲目传代,终于在第三代鸡胚里发现了病毒。

8月18日上班后,李一飞照常去检查鸡胚,发现第三代鸡胚6只中死了4只,她剖取卵黄膜按常规涂片染色,放在镜下检查。实验室和往常一样,十分宁静。汤飞凡正打开一本杂志,脱下近视镜准备阅读,黄元桐正在把一些卵黄悬液种进培养基里,进行无菌试验。突然,李一飞兴奋地喊了起来:

“找到了!找到了!”

汤飞凡和黄元桐不约而同地问道:“找到了什么?”

“病毒!沙眼病毒!好多好多!”

汤飞凡过去一看,没错,果然是病毒原体,清清楚楚,散在细胞浆里。刹那间,一张显微涂片好像变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汤飞凡看了又看,在旁边也急着想看的黄元桐已经等不急了。他们怎能不兴奋?!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被分离出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实验室,汤飞凡成了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人!

这次分离出来的病毒,汤飞凡把它叫做TE8。T代表沙眼,E代表鸡卵,8是第8次分离试验。无论是否偶然,分离出TE8是个突破。有了它,很多工作都可以开始做了。汤飞凡计划,分离试验还要陆续做下去,重复,重复,再重复;要用实验证明TE8确实是沙眼病毒;要利用TE8开始研究沙眼病毒的生物学性质;要……

沙眼研究组的工作本来已经十分紧张。汤飞凡本人虽然摆脱了行政事务,研究所的大事还得过问,又兼着许多职务: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中国菌种保藏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很多人都奇怪,他哪里来的这么多精力?现在又要增加这么多工作,能干得了吗?可是汤飞凡自己好像根本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他好像工作越多兴致越大,越是精神抖擞。他调来一个刚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的王克乾,算是补充了实力,就有条有理地把工作一件一件布置了下去。9月初,他的沙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工作确实紧张,几乎每天都得干十几个小时,星期天常常不休息,可是没有人埋怨,没有人叫苦,而且越干越起劲。因为所有的人都被工作吸引住了,进展很顺利,不断获得重要结果。这一年可算是沙眼研究的特大丰收年。

将TE8接种到猴子眼里,过了10来天的潜伏期,猴子患了典型的沙眼并且查出了包涵体,证明了TE8对猴子的致病性。然后,又把病毒重新从猴子眼里分离了出来。

用艾尔福特分级滤膜滤过TE8悬液,将悬液种到鸡胚里,再分出病毒,证明了病毒的滤过性,同时测出TE8的大小在120~200nm之间(比后来用电子显微镜测的结果略小)。

用不同接种途径感染各种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家兔、豚鼠、鸡,证明都不致病,排除了TE8是其它病原体的可能性。

通过其他途径接种鸡胚,发现TE8除了能在卵黄囊内生长外,也能在尿囊腔和羊膜腔里生长,但与荒川的试验结果相反,不能在绒毛尿囊膜里生长(这个结果后来也得到了一些外国实验室的证实)。

系统的观察了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对沙眼病毒的影响,测定了它对各种抗生素和磺胺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发现沙眼病毒很脆弱,容易消毒:在50℃热水里30分钟或60℃热水中5分钟就能被杀死。它在普通冰箱里最多能活9天,在普通室温中干燥两小时就死亡,但是在-50℃低温下可以存活6个月以上;病毒在-40℃以下冻结然后真空干燥,可以长期保存。

许多普通的消毒药,如福马林、石碳酸、来苏尔、升汞、酒精等,都能在10分钟以内将沙眼病毒杀死,但是氧化剂过锰酸钾和双氧水的消毒效果不佳。试验还发现了沙眼病毒的一个特点。30%~50%甘油本来是常用的病毒保存液,一般病毒可在里面长期存活,可是沙眼病毒只能活4天,比在盐水里死得更快。这倒正好说明沙眼病毒与鹦鹉热和鼠蹊部淋巴肉芽肿病毒很相似,因为后两种病毒也是如此,倒为这3种病毒属于一类微生物提供了又一个证据。

药物敏感试验也得到重要结果。他们发现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及磺胺有很强的抑制或杀灭沙眼病毒的作用,氯霉素效果不明显,而链霉素完全无效。通过这些试验,汤飞凡不但找到了治疗沙眼的特效药,而且找到了病毒分离成功率不高的原因。

1955年7月,他们开始分离病毒时,为了抑制细菌生长,往标本里加青霉素和链霉素两种抗生素,抑菌效果确实不错,同年8月10日在第8次试验中分出了TE8。可是,继续作下去,几个月没能再分出一株病毒。从他们现在得到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来看,一定是青霉素把病毒杀死了。他们将青霉素的加量减了五分之四,但分离成功率仍然不高,直到1956年4月11日才又分出第二株病毒———TE55。以后的试验他们索性完全不加青霉素,而将链霉素的量加倍。做了5次试验,有2次试验长了细菌,说明单用链霉素抑菌作用较差。可是在3次没有长菌的材料里,就分出了一株病毒TE66,分离出第二株病毒只有一个多月。很显然,病毒分离率大大提高了。

汤飞凡确信已经找到了可重复的沙眼病毒分离方法,满足了寇霍氏定律的要求,病毒已能在实验室里长期保存,能随时提供其他实验室去鉴别验证。他才在1956年10月决定将实验结果公开发表。沙眼病毒分离成功的报告首次登在《微生物学报》上。谦虚、严谨的汤飞凡一向反对夸张。在他这篇报告里完全没有“世界上最早”、“首先”、“第一次”这类的字眼。在“总结”里最后是这样平平淡淡的两句话:

“根据新病毒的来源、滤过性、形态大小、能够使猴感染并发生典型病变,以及其他生物学特性,我们的结论是,所分离的三株病毒是沙眼病毒。关于与鹦鹉热淋巴肉芽种病毒的关系以及今后研究沙眼病毒的方针,文中有所讨论。”

1957年6月,也就是第一株沙眼病毒TE8被分离出来的将近两年以后,汤飞凡才在外文版《中华医学杂志》(ChineseMedicalJournal)上用英文发表了论文。

《医学科学家汤飞凡》刘隽湘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